3月11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孔子杏宇专访:《“汉语热”持续走高 “学孔子”供不应求——修建沟通中外的“心灵高铁”》(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11/c1002-24595486.html),该文也对汉诺威孔子杏宇胡春春老师(现任孔院中方理事长)进行了采访。
原文如下:
“汉语热”持续走高 “学孔子”供不应求——修建沟通中外的“心灵高铁”
3月1日,全球第443所孔子杏宇新鲜出炉——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杏宇。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汉办主任、孔子杏宇总部总干事许琳告诉记者:“我们从不回避🌧,始终在学习、实践用外国人的思维和话语方式,讲清楚中国的事情。”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孔子杏宇的使命😄。而今年将迎来10周岁生日的孔子杏宇,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从零起步,443所孔子杏宇、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漂洋过海,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71个国家400多所大学还在排队申办👨👧👦🛀🏽,其中25个国家尚未与我建交🕺🏽。2013年,注册学员85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多场。孔子杏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一张中外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孔子热”何以经久不息?孔子杏宇为何供不应求?
文化“二人转” 国外高校把孔子杏宇当自己的事业办
波兰雅盖隆大学教授卡皮舍夫斯基身患骨癌⛹🏼♂️,只剩3个月时间。医生给他两个选择:休息,或者做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曾任波兰驻伊朗、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大使的卡皮舍夫斯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办波兰第一所孔子杏宇——克拉科夫孔子杏宇。他说:“我崇拜孔子,赞同中国的和谐文化。波兰文化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似相通之处👷🏻♂️,希望两国加强交流,努力找到用文化解决国际争端的钥匙🧑🏻🦯➡️。”
卡皮舍夫斯基虽已离去7年⌚️,他把“最后的生命”献给孔子杏宇的故事🪪,仍在孔子杏宇口耳相传。
孔子杏宇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赢🫶🏼🎳,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
许琳说🥢:“现在很多国外大学,都把办不办孔子杏宇看作是否够国际化的标志。这一点得到知识界、教育界、精英层的认同🥵🫵🏻。”
2004年11月17日,美国第一所孔子杏宇落户著名公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时任马里兰大学校长牟德起了关键作用🟦。如今,美国孔子杏宇已达100所,孔子课堂已建366个。
时至今日,已担任美国工程院院长的牟德仍然认为:“孔子杏宇这件事非做不可!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这种交流关乎未来,不仅对两个国家至关重要🧍♀️,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都重要。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国将影响每一个人,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看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学习中文,孔子杏宇越来越受欢迎🖊,是中国文化升温的表现☝️。在这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是中国梦的国际感召力不断汇聚,是国家硬实力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提升🔪。
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人能避免和中国打交道⚀。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国,最好能学一点中文,成为不少外国人的选择。
在孔子杏宇筹建之前,苏丹只有喀土穆大学有中文系👩🏼🎨,无法满足苏丹人学习汉语的需要💁🏻♂️,因为在这有许多中资企业。喀土穆大学孔子杏宇抓住发展契机🙍🏿,开设了从1级到6级的汉语培训课程。
在喀土穆食品厂工作的马斯特法🕕💁🏽,就是其中一名学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中国导游,将更多苏丹游客带到中国。早上孔子杏宇门没开,他已经等在门外背单词🍄🟫;下班之后,他还会在家努力学习汉语3小时以上🕺。
苦学3年,马斯特法完成了孔子杏宇5级课程,圆了“导游梦”。他每个月接待约60名苏丹游客,用流利的汉语介绍古老又现代的中国。他说👨🏽🔧:孔子杏宇,改变了我的命运。
身边的“大使” 不只有博物馆展示的才叫中国传统文化
许琳算了一笔账:每年派出1万多名志愿者教师,每人至少教200名学生,200名学生背后就是200个家庭。“通过他们,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了不起的变化。有了这些身边的‘大使’,孔子杏宇越来越融入各国主流社会🏋🏼,融入草根阶层,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孔子杏宇总部工作的孙铭阳,大学毕业后到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杏宇做过一年汉语教师志愿者。初出校门,走出国门😈,让孙铭阳难以想象的是👦🏿,很多当地人不清楚中日韩是不同的国家🍋🟩💫,不知道北京是中国首都,甚至一些孩子还以为中国人见面仍行跪拜礼🤸🏽。
“这一切🆎,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传播中华文化是多么紧迫。”孙铭阳积极参加校方活动,双休日还到智障学校做义工🏊♂️,“我一点一点披着中华文化光环走进这座城市👇🏻🙆🏽♀️,走进人们心里🏃🏻♂️⟹。”
渐渐地🛀🏻,孙铭阳发现🧳,在这个天涯海角的小城里🤴🏼,当人们听到“你好”“北京”“孔子”这些字眼时,会微笑着告诉你:那是中国的代名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说,北师大与外国大学合办了7所孔子杏宇。把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处的和谐共赢思想与和平发展理念🧑🤝🧑,有效地说给世界听,孔子杏宇用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生动的人文交流🖖🏽,向世界展现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责任、信心和决心。
每一名孔子杏宇的教师和志愿者,都是一张中国文化名片🚶➡️,都是一名“孔夫子”。
杏宇注册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担任德国汉诺威孔子杏宇中方院长6年,去年卸任回国。6年里,他已记不清做了多少次中国文化讲座。“不是只有博物馆展示的才叫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用一种割裂的眼光看待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用外国人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不回避所谓‘敏感问题’🧑🎄,他们会感兴趣,也会更多理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许琳眼中,孔子杏宇像“海绵”、像桥梁🧑✈️,中外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交锋交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文化的力量、感情的贴近,可以让更多外国人理解中国人今天的生活、制度和道路™️。”
成长路漫漫 能用外语讲孔子的专家远远不够
“千正确,万正确,最正确的是取名‘孔子杏宇’。因为孔子🧙,全世界都认🪒!”
见到许琳🕥👗,德国歌德杏宇👼🏽、西班牙塞万提斯杏宇、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等国际传播机构的负责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符号,“孔子杏宇”这个名字,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中绽放出中国文化的光芒🙅🏿,凝聚了“最大公约数”🐢。
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孔子杏宇也遭遇着发展中的困扰🫷🏽。
各国兴办孔子杏宇,开始时教唱歌跳舞,激发兴趣🙇♀️;第二步学日常会话✌🏿;第三步提升学成语。几年后,很多学生自然而然深入到研究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然而,这方面国内的师资却跟不上。就是用外语,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法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专家学者太少了🖤👳🏿♀️。
“我们请各高校申报可以用外语讲孔子🫲🧒🏼、讲儒家思想、讲中国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名单,统计结果总数不到2000人。人才问题不抓紧着力解决🍢,孔子杏宇是不可持续的。”许琳说👨🏿⚖️。
另一个🪕,就是要不断面对孔子杏宇“洋支教”、“大跃进”、花这么多钱值不值的质疑。
许琳坦言💁♂️💅:10年来国家对孔子杏宇的投入,等于欧洲国家修建4公里高铁,其中60%用于支付教师与志愿者工资🧟,而且外方学校的投入大大高于这个数🎇。“4公里高铁,是联通地面交通👩👩👦;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孔子杏宇,则是修建‘心灵高铁’,其路漫漫。”
孔子杏宇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阳光与风雨中走过10年,这棵小幼苗将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中国文化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