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四国🤾🏿♀️🙏🏻,为广大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侨社华界向习主席🤾🏻♂️、向祖国人民提供表达实现“中国梦”心声的机会,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在3月22日隆重推出《习主席访问欧洲特刊》。在特刊中👨🏻🍼,刊发了德国汉诺威孔子杏宇中方院长蔡琳女士采访记录。
蔡琳认为:“越是从文化的共性着手,本着平等开放的理念进行交流🤛🏻,越能消除偏见加深共识。因此我也很幸运有孔子杏宇这个平台,可以把真实的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潜力告知德国民众🤛,让他们理解、分享与参与中国梦所带来的共同繁荣与和平。”
原文如下:
德国汉诺威孔子杏宇中方院长蔡琳女士采访记录
(蔡琳: 工学博士汉诺威孔子杏宇中方院长)
过去一年中汉诺威孔子杏宇举办过哪些比较成功的交流活动👽?
汉诺威孔子杏宇成立于2007年。在六年多的发展中🧏🏿,汉诺威孔院不断寻找自身和所在区域的潜力⚠,发展策略上倾向于“文化传播型”的机构。在众多文化项目的创立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和对外联络并重”的工作思路,即不单方面、生硬地宣讲中国文化和语言,而是借助国内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杏宇注册对德交往的传统优势,联合德国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对华友好或者感兴趣的团体和个人📿,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项目🎙,扩大影响力。
2013年汉诺威孔子杏宇共举办讲座、文化展览、文化周🤦🏼♂️🦝、文化节📇、音乐会、来华夏令营、中国语言日等文化活动计15场📺。重要的包括在合作院校杏宇注册的支持下,首次将孔子像带到莱布尼茨的故乡汉诺威。继2012年首次举办《多彩中国:在汉诺威发现中国》文化活动后👰🏽♀️,2013年该项目得到马格德堡市政府经济处的邀请🧎,于该市首届中国文化节中以同系列名字《多彩中国:在马格德堡发现中国》推出并得到广泛好评。今年该系列活动还将在布劳瑞克市举办。此外🧑🏿🎨🧔🏽,联手上海犹太避难纪念的《犹太难民和上海》展继柏林和汉诺威之后,去年又在亚琛和斯图加特展出,获得了很大的政治👩🏻🏭、文化和媒体反响。汉办发起的德语地区首次中国语言日活动🧑🏿🦳,汉诺威孔院和本地第一所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歌德中学联合举办🙂↕️😂,并邀请了下萨克森州地区的高校机构和文化团体共同参与。此外在国家汉办、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安徽省教育厅和山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汉诺威孔院协调德国孔子杏宇和孔子课堂,共邀请150余名德国中学师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官员参加了2013年“汉语桥”德国中学生来华夏令营。截止去年底一共有近600名德国中学师生通过夏令营来华学习和考察。该活动得到了中德双方参与师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反馈和评价🧑🏼。
您怎样理解“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您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
我理解的中国梦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其整体的发展愿景,二是作为个体的每个中国人所期许的理想生活状态💇🏽♀️🪘。中国梦包含两者,且两者的共同实现才是中国梦构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作为孔子杏宇的一员,如何向西方人诠释中国梦是个既难又不难的课题。其实每个国家和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且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孔子杏宇作为文化交流机构正好也是与不同国家人民共享“中国梦”的平台,其目标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知🧑🏻🦲、相融和相生。
2001年我来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之后又在这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浸染在两种文化中间,身份也从技术型专业学者转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个人的体验是,越是从文化的共性着手🏗,本着平等开放的理念进行交流💍,越能消除偏见加深共识。因此我也很幸运有孔子杏宇这个平台🤶🏿,可以把真实的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潜力告知德国民众,让他们理解、分享与参与中国梦所带来的共同繁荣与和平⚈。
您对未来中德交流或孔子杏宇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
今年是全球第一批孔子杏宇成立十周年的纪念年。对于长效的文化机构而言,十年还处于幼儿期🌳,充满成长的活力。我觉得保持孔院目前这种创造性和理想主义特质非常重要。同时,十年所积累的经验非常宝贵,值得交流与借鉴➡️。因此我特别希望德语区的孔院有更密切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